张曼玉:止于唇齿,掩于岁月[15P]


如果不计算那些可有可无的客串,张曼玉已经有十多年没有电影作品了。人人都觉得这是华语电影的遗憾,有无数部电影上映的时候,人们想——如果这个角色给张曼玉来演?侯孝贤和贾樟柯都等了她很多年,然而她却一头钻进了音乐里,捣鼓出一些并不大众的作品。最近,她似乎做歌手做得越发起劲,与摩登天空签下合约,有传闻她还会参加五一期间的草莓户外音乐节。前二十年,我们看着女神的表演逐渐长大。后二十年,也许我们会听着女神唱歌而逐渐变老。迄今为止,张曼玉被人们熟知的演唱一共有四次。第一次是在1990年的赈灾电影《豪门夜宴》里,她与当年竞争的刘嘉玲,再加上曾志伟,合唱了一首英文版粤曲《帝女花》。当然,这次在电影中表演的时间非常短,目的仅仅是为了搞笑。而后,1993年,香港演艺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“减灾扶贫创明天”大型义演,这场义演调动香港当时几乎全部一线明星,张曼玉也不例外,只是她特地和主办方说明,“不唱歌,只做游戏”。


那个时候的张曼玉,对于唱歌这件事,非常的惜字如金。香港一贯盛行演而优则唱,或者唱而优则演。彼时人人都是三栖巨星,与她同时代的女演员包括林青霞、关之琳、刘嘉玲、王祖贤等等都出过专辑。一来,香港市场狭小,名气这种事情,当然需要物尽其用,无论什么事情,都不妨做一做。此外,以香港成熟的流行音乐打造体制,也足可以短时间炮制出一张专辑,从选曲到制作都不用明星操心,唯一需要的只是“献声”而已。如此,何乐而不为?


张曼玉是其中的异类。那个时候她虽然极为年轻,但已经表现得很有主张。1985年,亦舒亲自点名她出演《玫瑰的故事》,演她笔下那位漂亮到骄纵的黄玫瑰小姐,理由是,有新鲜感的漂亮,“我不管她会不会演戏,只要她走出来,我就要看”。然而当年不到21岁的张曼玉对这个众明星争破头的角色毫不感冒,须得亦舒本人自己倾力推销,她才勉强接下合约,但坚持不可以有吻戏,更不可以有床戏。几番讨价还价后,张曼玉退步,表示可以有“非主动性”接吻镜头。


没有成为一个“歌影双栖”的明星,并非出自于不爱音乐。张曼玉自小在英国长大,在她的青春期,正是glam rock征服整个英伦的年代,David Bowie取代披头士,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偶像,那也正是张曼玉此后,终其一生的偶像。然而在香港的张曼玉并不唱歌,她与香港的唱片工业格格不入——她的声音是传统上的五音不全,而香港唱片工业要做的则是那种,被纳入到一个范围之内,唱别人写的词曲,以反映各种“都市女性心声”为目标的,驯服的、商品化的流行音乐。


唱歌的目的不是为了表达自己,而是成为更璀璨的明星——张曼玉拒绝了这种工业制度。这位曾经坦诚“因为虚荣”而入行的女孩,对音乐的态度比对电影的态度要更小心。在电影里,她可以附身在各种人物之上,释放她对世界和他人的想象。然而音乐不一样,音乐是自我表达,张曼玉需要再过三十年,才真正找到其间深意。


第二次全国人民听到张曼玉唱歌是在2001年的春晚,她和梁朝伟一起牵手合唱《花样年华》。这首由台湾才女陈珊妮作曲,王家卫监制的歌曲,原唱是梁朝伟与歌坛新人吴恩琪。不过人们显然觉得这首歌更应该属于梁张二人,乃至张曼玉真的唱起这首歌曲的时候,人们才惊觉,其实,让这种幻想留在脑海里即可——苏丽珍本人唱起歌来声音暗哑,气息不稳,实在看不出做歌手的天赋


这正是张曼玉在华语电影圈声望达到鼎沸之时。在央视春晚这样一个平台上唱《花样年华》,似乎并不是为了音乐,那更像一种成全,一对银幕情侣,在银幕之外,执子之手,深情相望,成全了无数人的想象:金风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。


第三次,则是2003年让她获得戛纳影后的《清洁》。她在电影的原声带里贡献了4首歌。若说唱功,大约并没有比春晚的《花样年华》更好。她一样呈现出一种完全没有受过训练的嗓音特质。然而比起2001年,她找到自己想要唱的东西。此时她的声音,如她在电影里表现得一样,有情绪、有氛围、有质感。《Wait for me》是其中的一首,词曲都非常简单,然而呈现出一种富有画面感的张力,像天空将明未明之际,指缝里袅袅散去的烟,唇边似在期待一个吻,将落未落之际,阖上了眼。


《清洁》是迄今为止,张曼玉所主演的最后一部电影,这部电影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前夫奥利维耶·阿萨亚斯送给她的分手礼物,并且这个分手礼物让她登上带来自己演员生涯里的最高峰,但戛纳影后的头衔并没有让她“乘胜追击”,而是让她远离了自己曾经的领域。那包含着一种意志上的决裂——作为演员,她已经得到了可以得到的一切,如果没有打动她的角色,她决定什么也不演。“我是在不演戏之后开始找到自己的”,这像一个悖论,人们通常以为,一个像她这样的女明星,必定要与电影难分难舍。然而她拒绝这样的捆绑——没什么可以捆绑住她,哪怕是电影。


她不是费雯丽那种献祭式的女明星,愿以最大的热情和癫狂,点燃自己,哪怕到最后玉石俱焚。张曼玉没有那种毁灭的热情,她喜欢美食、美景、美衣,她是如此热爱生活,电影并不是她的全部,“我必须要寻找生命中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,可以是剪辑师、摄影师、作家、画家。你知道,我可以做任何职业,我需要多学会一两件事情”。


音乐在她这里获得了生命力。《清洁》让她认识了很多音乐人,自此,她被音乐人的生活打动。比起电影来,音乐更加个人,不同于电影的团队运作,音乐是一个人就可以推进的事情。一个人作曲,一个人写词。音乐又是即兴的,一个旋律落到唇边,只需要一秒钟的时间。而电影,一个念头要成为一格画面,则绵绵无期。


第四次,是2012年10月,她在vogue杂志的时尚庆典上,演唱了自己创作的歌曲《Visionary Heart》。关于这首歌的现场表演,网络上所能找到的视频,声音方面均做过后期处理,故意处理得更加低哑和迷离。有一点像她这些年自己所钟意的音乐—— Massive Attack和Portishead那样,有着令人心惊的鼓点,迷幻的氛围,让人隐隐不安。这种音乐风格,比起网络上是不求甚解冠之的"重金属""朋克"来说,要具有实验性得多。可以说,距离2003年的《清洁》来说,2013年张曼玉所做的音乐,更加的滑向不被理解的那一端。


不过,对于并不习惯这类音乐的人来说,关掉音箱倒是更可以享受张曼玉的演出——她带着小红帽,身材依然纤细,穿着露背小马甲和闪光皮裤。多年的演员训练让她了解自己在镜头前的每一个表情,举手投足都有一种可以被称之为"魅力标本"的光彩。她唱得如此难听,然而又唱得如此投入。所以,你至少能看出来,唱歌的张曼玉,意图取悦的对象是她自己。像她年轻的时候,那样坚定的拒绝了歌手这个身份,而如今,义无反顾的投向这个身份,为的都不过是一个原因——自我。


当然不用期待张曼玉的歌手生涯会有什么商业上的收益——实际上,这也并不是她第一次签约唱片公司,之前她便曾经和一家法国公司合作,然而数年过去了,她也并没有把自己的作品,推送到音乐市场上。无论是物质和精神,她都已经足够富足,"市场"这个词之于她,意义并不大。也许这次与摩登天空的合作,也会以无疾而终为结尾。


不是所有的出发都需要游记和到此一游的照片才能证明,也许我们在这里煞有其事的讨论张曼玉的歌手之路会如何,而对于她来说,音乐这也不过只是一站而已。她的爱好还包括:制作、剪辑、室内设计……你可以惊叹她人生的丰富程度,你也可以感慨,这都是她用自己的电影成就,所交换回来的特权。
  商家联盟排行榜 👍